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01:21:16 作者:琉璃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8篇)

答谢词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亲近感。在答谢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一同阅读一些动情的答谢词,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意。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五、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六、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七、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理想、抱负、目标)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1、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情?

2、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师:请大家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生:也是“中华不振”。

生:我觉得还是“中华不振”。

……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师:(读书声慢慢地安静下来了。)划下来了吗?(走近一学生)你划的是哪一处?

生1:我划的是“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而不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

师: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是在哪里?

生:这是在中国。

师:是啊!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2:我划的是第八段“一问才知道……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学生在读时,教师及时为学生正音:惩处、训斥了一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师:非常好。从中国妇女的遭遇当中读出了“中华不振”。

生3:我划的一句话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师正音: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这是中国的地盘,为什么中国人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从一个词语当中也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4:我从“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周恩来想的这些话中看出,中国人的土地却被外国人占领了,这就是“中华不振”,而“租界地”名义上是外国人来租房经商,实际上是干不法之事的地方,如果不是“中华不振”,那就不会有“租界地”这种地方。

生5:我找到的是“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从这句话看出“中国不振”。因为这块租界地是我们中国的,但是被外国人统治,我们中国人谁也不敢进去。这就是“中华不振”!

生6:我划出来的是“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在左顾右盼时……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里说到中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而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了“中华不振”。因为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是得意洋洋的,而中国人则哭诉着。

生:(齐读)“中华不振”。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

生:(齐读)“中华不振”。

生2:(朗读)

师:谁还想读啊?

生:(朗读得很有感情。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1:我想到了:当时,在外国的租界里,中国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不敢出手去惩处那些恶毒的洋人?是因为惩处洋人之后外国人就要打我们中国吗?这就是我们“中华不振”的地方。

生:(有感情的朗读,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生1:我会想,为什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犯了事,可以不去追究责任,而中国的人却要哭诉呢?我就会去帮助这个妇女去说这个洋人。

师:去斥责这个洋人!

生2:我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凭什么可以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如果我在现场,一定会为妇女打抱不平,和洋人讲道理。

生3:既然中国巡警连这些人命关天的事情都不管,也就只有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去指责这个洋人。我会挺身而出,为那个妇女打抱不平。

师:我深深地为你讲的这段话感动,老师希望你来读这段话(指屏幕)好吗?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

生3:(身临其境地读)

生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中国人却不能进去呢?

生2:为什么外国人衣冠鲜艳而整齐,但是中国人却衣衫褴褛?

生3:我想问,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的自尊在哪里?他们的脸面又在哪里呢?

(连续指名4位学生回答“想过吗?”学生回答:想过。)

师:既然你们都想过这些问题,那老师就一个一个地来问你们。

师:(指名一生)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手指大屏幕)

师: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生:他没有给我们中国人撑腰,反而帮洋人训斥了中国的妇女。

师: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生:因为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租界地里。

生:因为在租界地里,中国人是管不了外国人的事情的。

生:因为中国人没有强大的力量和外国人对抗。所以,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中华不振啊”!

师: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教师指名学生继续往下读课文。)

生:谁知,……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生:他没有被惩处,而且还站在一旁得意扬扬地笑!

(教师连续指名两位学生回答:他被惩处了吗?生均答:没有。)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生:这是因为“中华不振”。

生:这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怕外国的洋人来攻打他们……

师:“他们”指谁?

生:他们指中国巡警局的巡警。

生:中华不振啊!

师: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请全体同学把剩下来的话读完!(手指大屏幕)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

生齐答;没有。

师:他们说了一些什么?

生:中国巡警局的人把妇女训斥了一通,尽管围观的中国人都很气愤,但是他们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劝劝那个可怜的妇女。

师:他们又做了一些什么?

生:他们站在妇女和洋人的周围,紧握着拳头,没有做什么。

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够打赢那些外国人。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因为“中华不振!”……(补充板书:!)

生配乐齐读:原来,这个妇女的亲人……谁又敢怎么样呢?

(投影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教师配乐朗读。)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相说的?

生:洋人太猖狂了,竟然把我们华人比作狗!

生:洋人实在是太蛮不讲理了,把我们堂堂的中国人比作一条狗!

生:这些洋人竟然把我们华人跟狗相提并论,把中国人当畜生一样看!

生:我觉得这些洋人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居然把狗,把这宠物与中国人比作一物!

……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把他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周恩来的沉思”。)

师:要不是这节课快要下课了,同学们可以一直写下去……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师:问得好!

师: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边又一边地来拷问自己。

生: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读!

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连续指名学生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齐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学生嘹亮的声音仍然在耳畔回荡。)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引入新课。

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指名读全文,正音。

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

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励。)

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崛”、“嚷”等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主学习。

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

学习思考: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2、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

(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

3、小组交流。

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

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1、学习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朗读课文,

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

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

(1)自由读诗。

(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

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

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

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周恩来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远大志向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一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文章,尤其是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爱国之心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揣摩与体会,但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洪老师的课堂上,洪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紧扣文本,让孩子们的情感在研读中起伏跌宕。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等。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洪老师巧妙地抓住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担心,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惨遭欺凌……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深入解读,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就以此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文章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周恩来也是在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并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潜心会文的关键点。从这段的语言描写来看,作者围绕受害的妇女主要描写了三种典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振,一是巡警,他代表的是当时的xx政府,二是洋人,他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的嚣张与霸道,三是围观的人群,他们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懦弱。无论是哪种角色都从本质上解释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课堂上,教师以“哪些人的行为让你特别想说点什么”为大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如“不敢”、“得意扬扬”、“训斥”等词语,在讨论与思考中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从而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本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单元目标也主要是感受名人成长的故事,因此,文章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感受少年周恩来伟大的志向与开阔的胸怀。尽管课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在感受“中华不振”,但感受的最终结果是体会周恩来心系祖国的情感,也就是说,不管怎样,体会人物应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课堂上,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先从自身角度说说你想问什么,当学生提出无数个为什么后,再回到周恩来身上,周恩来是怎样思考的呢?读文章的后几段,结合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表现说说他内心的想法,最后通过几组图片介绍,了解周恩来一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这样一来,学生对周恩来的认识也就逐渐丰满起来了。

但课堂总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教学中,本堂课上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完善与改进: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堂最后让学生提的问题,“为什么不能去中国人的地方?”“洋人为什么抢占我们的地方?”“为什么巡警帮助外国人不帮助中国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还不够了解,如果教师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当时的资料,应该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会更容易。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听了王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涵很深奥,并且时代背景较远,对我们现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但是,经过王老师的精心设计,巧妙展现、灵活引导,确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王老师一上课就出现了一幅周恩来年青的画相,抓住画相为切入点,如“这是周恩来,今天我们就学习周恩来青年时期的故事。”板课题《这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画相直奔课题。抓住课题中“崛起”“之”的解释,让学生理解了课题,点明了课文内容的中心。接着老师从课题中质疑如:从课题中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高了,提出了一连窜的问题。发“a.周恩来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b.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c.周恩来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样一来,老师趁着这美好的时机,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走进了文本,这一环节的教学,老师善于把握好时机,从问题直奔文本很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老师不急于教课文,而是把这空间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但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如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遂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老师巧妙地抓住一内存隐线,即“中华不振”,因为中华不振,伯父担心,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惨遭欺凌……这些都是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中,老师紧紧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租界……”老师从句子中抓住中点词,深入解读。学生虽然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从中知道中华不振的每个字都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王老师在知识的延伸这一环节,播放了当时租界的录象,增添了对课文的理解,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周恩来也是亲眼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了这一点,并有了让中华崛起志向。这一环节也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从而展开学生想象力,延伸了知识这个环节很有价值。

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老师指导很是到位,因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如:点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朗读课文很流利,很有感情。这是跟老师的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老师的语言生动、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用赞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因此,课堂教学的气氛很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体现了教学的可效性。

以上是自己听了这堂课的一些见解,是否准确,请多指教。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在我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时,首先,我提出问题,周恩来童年时期立下了一个什么志愿?我再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时就比较容易多少了。

根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的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零而不散,课堂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紧紧扣住“中华不振”,层层理解。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九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二、抓住重点、难点、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从句段中领悟“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中国妇女的遭遇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想怎么做?这时学生思维被打开,个个说得十分动情,有的学生愤怒之火已被燃起。